“11月20日,江苏的一对男同性恋者了。”转动着无名指手上的婚戒,李建的眼里写满了羡慕,“我也在等着这么一天!”作为“男同志”,他跟别人不一样的是,他已婚了,太太是一名女同性恋者。
互助婚姻,百度百科的解释是:形式婚姻,“假凤虚凰”,指的是同志(男同性恋者)和拉拉(女同性恋者)结婚,组建家庭,实质上,“夫妻”双方在生理和人格上都保持独立。李建便是这当中的一员。
互助,只因现实太无奈
“婚姻这个问题,我只能通过这样的方式安慰他们了。”
作为独子,李建从30岁开始就饱受父母的“唠叨”,“什么时候带女朋友来见我们”、“什么时候结婚”……从事法律事务的他,一直不敢向父母坦白的是:自己只喜欢同性,而且早就有了那个“他”。
李建一直用“工作忙”来搪塞不在身边的父母,却搪塞不了身边的同事、朋友。“一个人单身太久,你说没女朋友,别人的眼光就很怪异”。对同事和普通朋友,他一律宣称“有女友、但在国外读书”;对少数的好朋友,则选择“出柜(坦白性取向)”,“他们不一定是同性恋者,但至少不会用异样的眼光看我”。
直到去年年底,父亲的突然中风,让李建不得不把“终身大事”摆上日程,他的选择是“互助婚姻”。“更多的‘同志’是用来掩盖自己的性取向的,但在我看来,这样的选择其实对女方非常不公平,既不能满足她的心理、生理需要,也不能保证婚姻生活幸福。”硕士毕业的李建选择了找一个“拉拉”结婚,他坦言“如果不是为了父亲也不想走到这一步”。
李建开始了“相亲”,并对“她”提出三个条件:第一,身份学历财产相般配,免掉“婚后”财产纠纷;第二,婚前要清楚地列一份协议,包括婚前财产公证、婚后应尽义务和责任;第三,相互尊重对方的父母,互不干扰各自生活。李建说:“是的,我是现实,但这是一种无奈的现实。”
经过半年的“相亲”,李建找到了小菲,一名几乎有着同样要求的“拉拉”,受过高等教育、有体面的职业,更重要的是拥有稳定的情侣。网上相互了解之后,两人怀着同样的目的碰面,很快就去见双方家长。 两人先编出了一个城市里浪漫的故事,然后李建带着小菲回重庆老家,父母大喜过望。“他们那么开心,让我有些心虚、又有些心酸,”李建耸耸肩,“作为独生子,父母对我的期望一直都很高,我从来没有辜负过他们。可是婚姻这个问题,我只能通过这样的方式安慰他们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