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会吧,黄岩有这么贫困的地方?”
在大家的观念里,黄岩应该是个比较富裕的地方,可富山乡外坦村却是一个例外。
全村900多人,人均年收入仅2000多元,唯一的经济作物是地瓜,老人靠打零工和加工节日灯维生,全村70%的房屋,是破败的旧木屋。
因为贫穷,村里的外来媳妇们熬了几年没起色就跑了,爸爸们继续外出打工,留下年幼的孩子和爷爷奶奶相依为命。
新生代农民工的婚恋,有什么样的特点?又为什么这么脆弱?我们以外坦村为样本,试图剖析一二。
刚做过人口普查的村支书:
全村有15个单亲孩子
周末,读书的孩子们,一个个回村了,不少孩子形单影只,没有父母陪伴。
外坦村村支书符伟荣连连感慨:“没办法,留不住人啊。”
参与过第六次人口普查的符伟荣对这些孩子的情况,了如指掌,“我们村像符莹莹这样的孩子,一共15个,5岁以下的3个,5—10岁的4个,10岁以上的8个。”
孩子的父母们,生下他们时,都只有20出头,“农村里没什么年轻人,姑娘们要么嫁到外乡,要么出去打工,小伙子都出去打工了,认识了外地的女孩子,有了好感就在一起了,生下小孩就一起带回来了。”
为什么生下孩子,才带回来?
“农村跟城里不一样,不要说谈恋爱跟家里说,有些连在哪打工都不说,大人根本不知道他们在做什么,我们村这么穷,儿子能带个媳妇、小孩回来,大人都高兴的,也不管有没有登记过,我统计过,登记过的很少。”
符伟荣说,跑路妈妈们大多来自贵州、四川等贫困山区,打工时认识村里的小伙子,一听是“台州的”、“黄岩的”,以为生活肯定还可以,没想到跟回来一看,“这么穷,有个贵州的妈妈说,没想到男方家比她家还穷,待个两三年,看看没起色,就跑了。”
“我们村这个情况,说出去真没人相信是台州黄岩的,人均年收入只有2000多元,大部分人家都是旧木屋,特别穷的,连四面墙都围不起。900多人,老人就300多,基本没什么收入,靠儿子在外来打工寄回来几个钱,天天都吃地瓜,冬天冷的时候,一些老人没厚衣服,一天窝在床上不下地。”
村里的孩子,都在富山中学(其实只是个小学)读书,校长潘太项说,全乡有216个孩子在这所学校,都是家境贫困的,稍微好点的,都被父母带出去了,“妈妈跑路的单亲孩子,全校有22个,差不多是10%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