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婚姻法》第46条的规定并结合具体的现实情况可知,46条所指的重婚是指有配偶而再结婚,而并不是指明知他人有配偶而与之结婚这一情况。因为在明知他人有配偶而与之结婚的重婚情况下,若该明知方原本未婚,那么由于重婚的自始无效性,将不会涉及离婚问题,从而也不会有第46条规定的离婚损害赔偿的发生;若明知方已有合法配偶,那么该无过错的合法配偶只能依据“有配偶而再结婚”的重婚情节要求明知方根据第46条的规定给予离婚损害赔偿。因而第46条所指的重婚应仅限于有配偶而再结婚这一情况。
至于“同居”,《婚姻法》司法解释第2条中将其定义为“有配偶者与婚外异性,不以夫妻名义,持续、稳定地共同居住。”从上述定义可知,认定“同居”的充分条件是“持续、稳定地共同居住”,而配偶者与婚外异性维持一种持续、稳定的非共同居住关系,或配偶者与婚外异性维持一种非持续、稳定的共同居住关系都不应视作是同居。因此在现实生活中时常发生的“情人关系”、 “艳遇”都不应属于《婚姻法》司法解释所指的“同居”范畴,所以因上述关系导致离婚的无过错方是无法根据《婚姻法》及司法解释的相关规定,向过错方主张离婚损害赔偿的。但事实上“情人关系”、“艳遇”对家庭、夫妻关系的影响并不比“重婚”、“同居”所造成的损害小,因此如果说引入“离婚损害赔偿制度”的本意是要让那些轻视、践踏婚姻的一方付出代价让受害方得到一定补偿,并试图通过此种制度增强婚姻的稳固性,减少社会上“婚外恋”情况的话,那么将“情人关系”、“艳遇”排除在损害赔偿制度之外可能只会造就更多的“花花公子”,故笔者期望日后的司法解释能对“持续、稳定地共同居住”作相应扩张的解释,以实现引入“离婚损害赔偿制度”的真正立法意图。
2. 需确实发生离婚
司法解释第29条明确规定,对于人民法院判决不准离婚的案件或是在婚姻关系存续期间,当事人不起诉离婚而单独依据《婚姻法》第46条规定提起损害赔偿请求的,人民法院将不予支持或不予受理。由此可见,我国法律在一般情况下,将夫妻间的忠诚义务视为私人的情感问题而不多干涉,只有在该忠诚义务的违反确实破坏了合法有效婚姻制度的情况下,即在确实发生离婚的情况下,当事人才能请求法院判决其获得相应的离婚损害赔偿。
(三) “婚外恋”离婚损害赔偿的主体
1. “婚外恋”离婚损害赔偿的获赔方
《婚姻法》第46条赐予了无过错方在其配偶与他人重婚或同居而致离婚的情况下,请求损害赔偿的权利。因此“婚外恋”离婚损害赔偿的获赔方首先应是原有效婚姻的配偶方,其次该配偶方应是无过错一方。
由于离婚损害赔偿是法律对无过错方因离婚受损所给予的一种赔偿。所以离婚是请求该赔偿的一必要条件,因此,有权要求离婚损害赔偿的主体只能是有效婚姻的配偶一方。而在重婚的情况下,与已有配偶者重婚的不知情方,虽然也是受害者,但其是无法根据《婚姻法》来向重婚的配偶方主张离婚损害赔偿的。因为基于重婚的自始无效性,当事人无需也无法通过离婚来解除该关系,而根据司法解释第29条的规定,离婚损害赔偿只有在离婚时才会发生,在不存在离婚的情况下,当事人也就无法主张该损害赔偿,所以“婚外恋”离婚损害赔偿的获赔方只能是原有效婚姻的配偶方。
除了是有效婚姻的配偶方外,该方还需是无过错方。目前现有的立法未对“无过错”作明确定义。但正如前文所述,在未侵犯婚姻制度或违反其他法规的情况下,我国立法还是将婚姻视作夫妻间的私人情感问题而不多干涉。因配偶一方过错造成另一方重婚、同居的,除非该方的过错本身已违反强行法,否则实行重婚或同居的一方仍应为此承担相应责任。毕竟法律已赋予夫妻任一方离婚的权利,不能因为一方有未违反强行法的过失存在,另一方就可以此使自己的违法行为变得合法,从而免除其本应承担的法律责任。更何况造成夫妻感情破裂的原因本身就多种多样,且一般都有较长时间的积累,如果以一方必须对造成对方重婚或同居的行为没有任何责任来作为鉴定其有无过错的标准,那么“婚外恋”离婚损害赔偿制度的立法意图将很难得到实现。基于此,笔者认为只要配偶一方其本身未行使强制法禁止的行为,就应视作其无过错。